IC百科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历史与发展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历史与发展

 
    半导体集成电路 -历史与发展

集成电路是随着电子装备小型化和高可靠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追溯起来,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陶瓷基片上制成的电阻阵列应是第一次集成化电路。晶体管发明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些锗集成电路。但是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真正发展则是在发明了平面晶体管以后。第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突破是在硅片上热生长具有优良电绝缘性能,又能掩蔽杂质扩散的二氧化硅层。50年代中期以后,又将在印刷照相业中早已广泛应用的光刻技术和制镜及透镜制造业中应用的薄膜蒸发技术引入到半导体工业中来,它们和扩散、外延等技术相结合,奠定了一整套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到50年代后期,集成电路主要技术都已相继发展和基本形成了。1958年制成了第一只单片集成电路。与以往电子装配相比较,在缩小体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降低功耗、提高速度等方面,集成电路都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和潜力。所以此后的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每个半导体芯片上的元件数,即集成度,60年代到70年代初每年递增一倍,70年代末到目前,每两年递增一倍。人们往往用集成度来划分大、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一般认为集成度在 100元件以下的称为小规模集成电路(SSI),主要在50年代末发展;集成度在100~1000个元件数的称为中规模集成电路 (MSI),主要在60年代发展;集成度在 1000~105个元件的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主要在70年代发展。一个LSI往往是一个子系统。特别是在1971年微处理机问世以来,计算机设计和集成电路技术融合在一起,使整台计算机可以做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度在 105元件以上的一般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主要在80年代发展。采用更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发展了一系列如电子束、软X 射线曝光、离子刻蚀等精细加工技术,计算机工艺模拟和计算机辅助生产(CAP),以及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技术。它的设计更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机的出现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电子技术的面貌和原有的设计理论基础,而且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集成电路向功能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使整机、线路与元件、器件之间的明确界限被突破,器件问题和线路基至整机系统问题已经结合在一起,体现在一小块硅片上,这就形成了固体物理、器件工艺与电子学三者结合的一个新领域──微电子学。


刘先生:13828738989 (微信同号)

邮箱:1626062770@qq.com

网址:www.ichs.cn 粤ICP备20057201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华强电子世界B区4层